发布日期:2025-08-29 09:07 点击次数:131
作家:袁帆(清华校史研究学者)大小单双网站
松堂牧场在放心博大的清华历史上并不起眼,但也称得上是“惊鸿一现”。毫无疑问,它与清华农学院总共,是清华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又友们如果读过脍炙东谈主口的《荷塘月色》,并为朱自清委托在清华园娇媚风光的情愫所感动,那么我建议您再随从先生在《松堂纪行》中的脚步,于恍悟西山名胜风韵的同期,了解松堂古迹与清华之间的这段历史因缘吧,未必会产生新的感悟。
清华大学现实农场旧影(约1930年代)
一、朱自清散文中提到的校外“飞地”
1935年5月15日,朱自清(1898—1948)在《清华周刊》上以其字“佩弦”发表了一篇散文《松堂纪行》。用1200余字的篇幅记叙了此前一年夏天,与友东谈主S君夫人到清华西山牧场小住三日的一些见闻。
清华的这处校外“飞地”究竟有多大?根据1948年7月《全校水旱地亩面积表》等清华历史档案记录,西山的松堂牧场共有地皮720亩,其中可耕地133亩1分(内有已建房屋用地48亩6分)。这里的“已建房屋”显然就包括朱自清纪行中的松堂,从他“两扇大红门闭塞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的第一印象来看,围墙内部的牧花式标建筑也一定是松堂。
张开剩余91%从歪路参加到院内,“过了两谈小门,果然豁然领略,引东谈主入胜”。朱自清从第一眼看见“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你挤着我我挤着你”就启动称好,继而又感触“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皆来得好”,赏玩之情音在弦外。接着,他形容谈,院子“中间就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纠正的,这座亭子魁伟开朗,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雕栏,皆还好好的,白,滑,冷”。
对于这个院子里的情形,他还告诉咱们,“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但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
朱自清的视力穿越满院的白皮松,看到西面不辽远的“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东谈主。殿在半山,岿然寂然,有俯瞰八极阵势”。这座无梁殿其实就是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寺庙“宝相寺”主殿,名为“旭华之阁”,大殿经受重檐歇山顶,建筑主体经受砖石拱券结构,不设一柱一梁,突显皇家建筑魄力。其形制与领域在现有的中国各朝代同类建筑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群众梁念念成(1901—1972)也曾形容它为“外不雅无柱,仿佛藏在放心的墙内”,并将其视为清代无梁殿的典型案例而记录于著名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
松堂和无梁殿的位置默示图
在历史上,松堂其实是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焚香寺”中一座大“敞厅”,原名为“来远斋”,因周围遍植百余棵白皮松而得此雅名。天然它与无梁殿毗邻,但却分属于两个不同寺庙。
来远斋(松堂石屋)近况
此外,朱自清在纪行中还写谈:“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暗淡天或斜阳中看最隽永。又有座白玉石牌楼,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么,客岁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碉楼旧影
朱自清不是梁念念成,天然不会从建筑史学角度对松堂周边的这些古迹古迹详加说明,但他以体裁家的视角和笔触形容出的各类场景与感念,却将那些令他记得的气象遥远鲜美地传输到后东谈主的咫尺,何时读来皆是活龙活现!
刊载朱自清原文的《清华周刊》版面
二、松堂牧场的来因去果
《松堂纪行》仅仅记录了朱自清对松堂等几处古迹的印象,对西山松堂牧场的全体情况并未触及,但对引出清华历史上对于农学院的一段分支而言,却是不可多得的楔子。
朱自清此次到松堂的时代是1934年夏天,与清华农业研究所认真成立的时代简直同步。而在此前的1933年6月,清华在接到国民政府莳植部对于开设农学院的辅导后,根据本体情况决定先开办农业研究所。在农研所筹建经由中,恰好位于北平西山门头村的“实业部中央种畜场北平分场”奉令停办,成心将该场畜种转让给清华。清华认为“该场场址为西山名胜,松堂古迹弥足有数”,于是设计请莳植部与实业部商议,能否“将该场拨给本校”。经与实业部方面反复筹划,终末两边竣事一致,“议定该场址及建筑树木等,由本校耐久租用。原有畜种及耕具等物,亦由校低价收买”。在租出条约中法则:租期三十年(后因与租期不得逾越二十年的法则粗放而转变),房钱每年二十元,交纳房钱以十年为一期,每期启动时一次交纳200元。
播弄黑白,这个房钱真就是标志性的“友情价”,与无偿划拨钞票的唯一永别是清华莫得获取产权。就这样,清华在签约交纳房钱,并用4000元低价收购原有畜种和耕具等物后,于1933年11月底收受,“交由本校庶务科农事股负责管束……暂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庶务科农事股西山牧场’”。
清华除了获取一处经济牧场外,还有一个有计划,就是将此处动作“本校师生游息之处”。为此,庶务科专门拟定了《清华大学松堂牧场开导宥恕室暂行法则》,经校长坚韧后于1934年6月起实行。这份法则共有8个条件,从中不错了解到,当年的宥恕室共有三个房间,其中石亭(松堂)北间有三个床位,办公室西院两间各两个床位,总的宥恕才智仅为7个床位。每位旅客最多可住三晚,每晚收费五角,调和提供卧具。同期提供餐食供应,每东谈主每餐两角。校内师生需要事前向庶务科预订,预订后若自行取消则须照常付费。
由此不错推测,朱自清当年的松堂三日之游就是按照这个法则实行的,况兼时代不会在这年的6月份之前。
关联词,花式发展出乎意想,就在松堂牧场普遍运作了三年之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干戈。“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清华南迁,清华园死灭入对手,松堂牧场同遭磨折。八年抗战奏效后,清华很快就于1945年12月20日派员前去收受并看护,发现“原有羊群及开导已全部吃亏,房屋亦多拆毁,不胜期骗”。关联词,彼时距离原定租期法则的1953年11月还是相近,于是清华向那时的国民政府农林部发电申报,但愿“拨给或续租松堂牧场”,以便作念好相应发展揣测打算。
1947年4月9日,时任农林部部长周诒春复函,喜悦清华续租已由该部统帅的松堂牧场钞票。同期还充分有计划了“北平死灭工夫该场为敌伪占据”的事实,将租期延迟到1963年11月29日。周诒春(1883—1958)此举对清华而言真实辱骂常照应的,莫得涓滴政府大员“公务公办”的架子,这未必也体现出他动作清华老校长对清华一贯的殷殷之情与终末孝顺。
清华大学农学院主楼旧影(约1948年前后)
跟着1949年1月北温存平开脱,清华大学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先是1949年10月清华农学院被兼并进新成立的“北京农业学院”,农学院在颐和园近邻的校址叮属给马列方针学院;再是北京市东谈主民政府致函清华大学,要求将西山松堂等叮属给北京市筹商部门搞定。1951年7月3日,经那时的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有揣测打算,喜悦叮属该处钞票。至此,松堂牧场澈底完成其职责,成为清华历史上的一个特命名词。
在这里,还有一件与松堂牧场筹商联的事件有必要一并交代,那就是历史上的“清华义冢”。在1934年10月18日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上刊登了一则讯息,题为《本校在松堂近邻设清华义冢》。从文中可知,在那时清华北墙外的一个叫作“花洞”的方位,底本有一座清华坟场,葬有棺木38口。因那时学校揣测打算在那里建一座新的校病院,需要将坟场迁徙。为此,清华就出资另购地皮,再行在“西山松堂牧场之南潸潸山旁方召下基地设立清华义冢,墓场面积六亩,分砌两层,每层可容葬百口”。
这座清华义冢到底在那儿?当年报谈中的表述有些拗口,无法让东谈主一目了然。其实这个坟场的位置应该是在目前“西山国度丛林公园”范围内的“方召”近邻,这里就位于松堂古迹的西南面不辽远。如今这里刚巧还有一处“西山骨灰林”,想来可能就与当年的清华义冢筹商联。
三、松堂牧场的珍闻遗影
无论松堂牧场或是西山牧场,皆是极富诗意的一个称呼,让东谈主空猜度草地、牛羊、蓝天白云。不外,清华搞定松堂牧场的时代跨度前后唯独18个岁首,撤回抗战8年,本体使用也没到10年,而其中最佳的时代不祥唯独抗战爆发前的那三四年间。
诚然,松堂牧场的成立在清华百年发展中不是主流事件,在清华东谈主回来中鲜为东谈主知也就不及为怪。若不是朱自清的《松堂纪行》为它在中国当代体裁领域立下的“顾忌碑”,让后辈偶尔念实时能生出几分相通“西山牧场是怎么回事”的猜疑,只怕莫得几个东谈主会去关怀清华故纸中筹商它的简明扼要。
也正因为如斯,即便在松堂牧场续存工夫到过、住过的东谈主不在少数,但在清华东谈主中所占比例仍不会太高,能够因为各式机缘留存于今的翰墨、影像天然是弥足有数。
最早形容松堂的著述要算刊登于1934年《清华暑期周刊》上的《松堂通宵》,作家“叶宜”。文中说谈,“松堂内部的设立天然终点之好,但是咱们舍不得离去的倒如故院里的景致。白皮松长得真够瞧的,树底下青草丛生,绝对是乡野的风韵”。他还写谈,“由屋前(是的,我该说见识,松堂也叫石屋)绕到屋背面,树依旧许多,而且又多了用石叠起的假山。索性给他爬到假山上去,看,看个够。石屋在假山上看更好意思了,绝对灰白色,单单在檐下有一个鲜红色的横条,阿谁红色不丰不杀,北京话,‘正在斤劲儿上’”。
从另一篇写于同期期的《松堂雨记》中,作家“莎褐”说谈,“松堂是被魁伟的白皮松包围着的。成行的松外是朱红漆栏门,栏门外又是魁伟的松树,其外,又是一谈朱红漆的门。门门,门,无奈门挡不住雨,雨是从天高下来的”。他还谈出雨中的心思,“那一所由大理石亭改作的厅堂,那素色的产物,那淡黄色丝绸的窗帘,像皆不再是咱们的了。因为它已不再为咱们所瞻仰,因为雨永恒足下地下着”。
如故说回朱自清的《松堂纪行》,文中的S君夫人究竟是谁?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去的?是何原因让作家在时隔近一年后才写“回忆”?写稿的时代究竟是何时?找出这一连串问题谜底的经由颇费荆棘,却是很有真谛。
在《清华大学学报(玄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中,有一篇学术著述《朱自清日志之王瑶译本与全集本比勘例如》(作家:徐强),其中有一末节触及到了《松堂纪行》,显流露几个迫切史实,特述释于下。
1.朱自清在1935年5月7日用英文写下的日志中有一句:“为周刊写一篇对于松堂的随笔。”而几天之后的5月15日刊行的《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就刊登了他的《松堂纪行》。在当期“裁剪跋文”中,编者南翔(蒋南翔)说,“本期承五位老师抽空为周刊写著述,特在此提倡,走漏感谢之忱”。这其实波折讲解了朱自清的纪行是特为周刊写稿,著述写稿时代也不错笃定为5月7日。
2.朱自清文中所说的“咱们”,是说他和夫东谈主陈竹隐(1904—1990),而S君夫人则是叶石荪夫人,他们到松堂游憩的时代是1934年6月30日至7月3日。这样说的讲解,来自朱自清1934年6月30日的日志,“昨夜大雷雨,颇怅怅,因定本日往西山松堂也。幸早间转晴……石荪夫人同来。石荪谓少年时风趣好,一来必携棍游山,今不成矣,余以为然”。(王瑶:《朱自清日志撮要》)朱自清与叶石荪(1893—1977)的领路启动于北京大学玄学系求知之际,但因非同级,那时互相并不熟稔。朱自清1925年到清华学校大学部任国文老师,叶石荪则在1930年留法归国后就聘清华大学理学院老师,就此二东谈主才有了近距离交加,并在清华园五年间的评论文艺、商议学术等诸多往复中逐渐成为老友。松堂之行仅仅他们颇多共同步履中的一次。
3.朱自清与叶石荪同游松堂后,又于同庚10月21日,再携陈竹隐与清华教员工总共游览松堂、八大处等西山名胜。由此不错想见,松堂在朱自清的印象中极好,是以乐此不疲,在事后的《松堂纪行》中仍不惜赞叹之词亦在事理之中。
目前看来,在与清华松堂牧场筹商的翰墨中,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以其名望、文韵铸就顶峰,再无东谈主不错卓绝。比拟之下,为牧场留住的影像府上却更为凄凉。虽说这看上去是个缺憾,但也留住了可能出现惊喜的空间,为此我到处寻觅。在1935年《清华学友通信》上刊登的一组四幅“母校松堂牧场怡悦”,是目前发现最聚拢,最了了的老像片。除此以外,还有几张松堂和无梁殿的影像散见于同期期的万般刊物上。
至于胜利记录牧场的影像,却很难见到。就在我寻觅而不得之时,一位重庆的一又友在看到我先容清华农学院的著述之后,给我发来了他保藏的清华老像片中几张标有“农学院”相干字样的旧影。
这几张老像片背后标注的笔迹有:农学院风景、横跨农学院之小溪、蔬菜园艺教练区、植物标本区、牧场等。略显缺憾的是,像片上莫得注明拍摄时代,但与其他不错笃定为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老像片比较,无论从相纸的质量,如故标注字体的书写立场、脱色进度来看,皆别无二致。
牧场旧影
这些像片是否果然清华松堂牧场的遗影呢?从像片中地皮的广袤、平整来看,基本恰当牧场基本府上华夏为种畜场、“720亩”等记录,但因为于今莫得发现当年松堂牧场的总平面图等原始府上不错比较,是以也就无法最终阐述。但从情愫上讲,起码在莫得愈加明确的凭证推翻这一推测之前,我如故认为这就是那位不成确知其名的影相者专门留住的牧场写照,像是冥冥之中在匡助咱们弥补影像佐证的缺失缺憾。
刊登在1935年《清华学友通信》的无梁殿旧影
附:《松堂纪行》
■佩弦
去年夏天,咱们和S君夫人在松堂住了三日。贫苦这三日的闲,咱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仅仅筹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开拔的前夕,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闲话公这样不作念好意思吗!第二天早晨,一看却是个大好天。上了车,一齐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唯唯一些水塘,莫得极少尘土,行东谈主也未几。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驻了。两扇大红门闭塞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东谈主出来,咱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歪路。歪路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东谈主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仅仅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谈小门,果然豁然领略,引东谈主入胜。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皆来的好。中间就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纠正的,这座亭子魁伟开朗,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雕栏,皆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莫得几许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亮楚以为我方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量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义结金兰的皮肤,糊涂的一点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但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不错爬往常,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东谈主。殿在半山,岿然寂然,有俯瞰八极阵势。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暗澹,又皆在幽谷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暗淡天或斜阳中看最隽永。又有座白玉石牌楼,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么,客岁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咱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擅自等月亮,月亮老不上,咱们什么皆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千里默已而。晦暗也有晦暗的平允,松树的长影子黑呼呼的有点像鬼物拏东谈主。但是这样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黑呼呼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东谈主。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密斯,羞答答的。从前东谈主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但是想,如果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天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咱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白蜡。胆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咱们隔着烛光互相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派黑,海似的。唯独遐迩几声犬吠,教咱们知谈还在东谈主间世里。
(附文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清华学友总会”,出于信息共享方向转载。相干职权归原作家及原平台总共,若触及侵权请筹商删除。
作家简介
袁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5级学友,东谈主生多有跨界大小单双网站,有趣瞻仰世俗,文笔朴实耐看。退休后专注于文史研究,多篇遵循被国度级、省市级以及清华大学媒体刊发。2023年,被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聘为“清华史料和名东谈主档案搜集工程”特邀参谋人。
发布于:天津市